朝暮与年岁并往,艺术与历史同途。
宁远文庙作为全国第二大孔庙,在历史的风起云涌中屹立了千年,它沉默不语,在等待中不断打磨艺术的光辉、积攒思想的厚度、沉淀古人的智慧。
如果宁远文庙会说话,那么它必风雨兼程,将一砖一瓦的故事都倾诉给冥冥之中的后来者。
宁远文庙不断见证着也承载着历史的兴衰,自北宋始建,几经修葺,才逐渐形成今日之貌。
它在民国时期曾被征用为民众教育图书馆;1942年,湖南育群中学为躲避日寇迁至宁远文庙,在烽火岁月里响起朗朗读书声;建国后,宁远文庙也曾作为“毛泽东同志光辉形象敬仰馆”、医院、文化馆等等。1996年,宁远文庙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宁远文庙不仅历史丰富,在建筑设计上也颇有东方美学韵味。它因其精美的石雕建筑被世人誉为“中国最完美的石雕工艺博物馆”。
这要先从文庙的龙凤柱群说起,曲阜孔庙的石柱是先将石柱依石先雕龙柱形,然后平地起花,浅浮雕雕出云龙图案。而宁远文庙的则是依石先雕龙身、云彩,后雕被云龙缠绕的柱径,现存的二十根5米镂空整雕龙凤柱全国绝无仅有,为了体现龙缠柱的力度感,艺术家们把它的鳞片设计成攒尖三角形,少了半圆形鱼鳞的软弱感,极具艺术感,因此而成为“国宝”。
宁远文庙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,在建筑格局上很大程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特征和浓厚的儒家思想。
俯瞰而下,宁远文庙整体以南北中轴线纵深发展、两边对称的布局缓缓铺展。
中轴线上严谨有序地坐落着影壁—泮池—棂星门—大成门—大成殿—启圣祠这些重点建筑。两边建筑分别为登圣坊、步贤坊;腾蛟门、起凤门;名宦祠、乡贤祠;东庑、西庑;明伦堂、尊经阁。
踏进第一进院,首先映入眼帘的为形若半月的泮池,泮池是文庙建筑中的专用名词,它象征的是官办学校。
中国周朝的时候,周天子办了一个四面环水的大学堂,称“辟雍”,文庙则用泮池来象征它。明、清时称考入官学者为“入泮”,凡是新考入文庙后必须绕泮池而行方能登堂入室进入文庙,叫“入泮”。后人亦有把泮池称为“学海”的,寓意学海无涯,苦读成材。
其实文庙的泮池是古建筑师们为文庙设计的消防蓄水池,把它设计成半圆,既增加了园林的艺术美,又可超到蓄水的作用。
与泮池相映生辉的为棂星门,相传棂星就是天上的天田星,棂星门是文曲星进出的大门。
宋代时,一位皇帝把棂星门从郊外祭天的天坛移入文庙,意为“尊天必须尊孔”,同时也希望进入棂星门以后的学子,多出人才,为国家所用。
棂星门背后还有一个奇怪的雕刻“龙在下,凤在上”图案,因为最后这次重修正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,所以才会如此,在历朝历代这是不可能的。
此外,棂星门两边种植的是松、梅、桔、樟、竹等象征品格高洁的树种,用以警示学子们要做品德高、节气高的人。
“孔子之谓集大成者”,这一院落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,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建筑的形制。大成殿面阔五间、高大华美,其中12根龙凤柱分别伫立于大成殿前后檐,龙凤石柱上龙飞凤舞、瑞云呈祥,两者相得益彰,美轮美奂。前院用作休息,后院是祭拜孔子及上课的场所。
随后踱步到第三进院,这里由启圣祠、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尊经阁合围而成。
最后面这一大殿叫做启圣祠,这是供奉孔子父母及先祖牌位的地方;西边坐落着明伦堂,是师生授受的讲堂;东边坐落着尊经阁,是存放儒家经典的图书室。
宁远文庙这个耄耋老者乘着历史的马车风尘仆仆而来,朝代更迭,日月交替,岁月却依旧温柔眷顾着它。
它见证过历史的繁荣、朝代的兴盛,却仍旧孤独地屹立着。它翘首以盼,等待着后来的游者,在建筑的构造肌理里读懂它的故事,在色彩的温度里感知它的心声。